本报记者 胡志强 通讯员 宋立炜 王荣
3月31日,记者一行来到成都北车辆段轮轴车间,一幅高度智能化的生产画面令人印象深刻——宽敞整洁的车间内,智能设备精准协调,机械臂有序动作,仅用180秒就能高效完成一条轮对的加工任务,充分展示了科技赋能铁路检修的最新成果。
作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铁路客货车轮对生产加工基地,该段肩负着川渝黔三地的铁路车辆轮对新造和大修任务。近年来,随着智能化改造持续推进,该车间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轮对压装合格率由90%提高至99.8%。据统计,该车间去年加工轮对20222对,产量同比增长49.8%,劳动效率提升约60%,为集团公司运输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智能化生产贯穿了轮对加工的全过程。记者看到,在组装环节,自动运输系统精准输送轮饼至镟轮设备,经过高效自动化打磨后与轮轴精准组装。职工仅需要粘贴一个条形码,通过手持扫描设备轻轻一扫,轮对信息便同步上传至智能管理系统,实现自动识别和精准匹配,效率大幅度提高。在压装环节,智能技术的突出优势显而易见,智能压装系统实时调节压力与位置,全程精准监控每一道工序,确保每条轮对的质量达到最佳状态。
经智能化技术改造后,该车间轮对日产量由55对跃升至100对,产能提升了82%。经过轴承磨合检测合格后,轮对被智能运输小车转运至存储区域。
“我刚进轮轴车间时,压装靠的是眼力、手劲和经验。每天要压装上百套轴承,光搬运轴承都累得够呛。”工作3年多的该车间职工施冰洋回忆说,“现在是设备一键操作、数据智能识别,既省时省力,也更加精准。”
在智能存储区,堆垛机与智能存储系统密切配合,精准存取轮轴并实现自动选配,每对轮轴的选配转运时间由过去的15分钟压缩至3分钟以内,仓库存储能力达520余对,极大提高了存取效率,确保了作业的安全与质量。
“现在,我们只需将所需车轮的数据输入控制仓库的电脑,机械手就能精准地挑选出最合适的车轮送到我们面前,无须再人工挑选。”该车间职工汤颖说,此举实现了从“人找轮”到“数据找轮”的智能化进阶。
科技不仅改变了该车间的生产模式,更深刻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理念。从过去依靠劳动强度换取效率,到如今运用科技智慧铸造高品质产品,该车间职工通过主动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努力实现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双提升。
未来,成都北车辆段将持续推进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致力于打造更高标准的铁路检修体系,为推动智能化发展和运输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设备保障。
左图为该车间检修组职工正在进行轮对压装。王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