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管·西南铁道报社出版






2025年04月10日

上春山除隐患保畅通

通讯员 青尧

3月28日早晨,镇江关山区的薄雾还未消散,成都工务段松潘线桥车间危石工区工长吴平带领工友们携带检查装备,向管内海拔近3000米的川青铁路沿线山体进发。

“搜山发现危石后,小一点的我们就当场处理。大一点的就先采集好数据,并按照危险程度进行分类编号,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处置方案,比如铺设主动防护网、砌筑支撑墙等。”吴平一边检查一边说。

每一块松动的危石、每一株倾斜倒伏的枯树都可能影响列车运行安全。吴平介绍,按照规定要求,他们每季度要对管内31处山头、20条泥石流沟进行一次全覆盖检查,其中被列为重点的19处山头则需每月检查一次。

他们沿着布满碎石的陡峭小道一边攀爬,一边全神贯注地检查危石支撑、挡护设施和危石的稳定情况。吴平带领工友钻入荆棘丛,手持终端设备扫描危石上的芯片,如同给危石“把脉”。

“每一块需要重点监测的危石,我们都事先安装了监测芯片,每次巡山检查时都要用专业设备扫描芯片,这是为了保证巡检时不遗漏任何一块危石。”吴平抹去了额头上豆大的汗珠说,“芯片能记录数据,但危石的变化还是靠人工检查。”

山脊上,无人机呼啸升空,职工铁志伟操作无人机对整片区域进行VR全景影像采集,职工张能站在一旁使用望远镜观察周边环境,确保无人机安全运行。近年来,防洪工作不断转向可视化、数字化,无人机等先进设备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搜山扫危的效率。他们利用无人机对管内川青铁路沿线山体进行三维建模影像和VR全景影像采集,以此分析摸清设备底数。不过,在吴平看来,搜山主要还靠人力,一些山高林密的地方无人机拍不到,只有走近检查才能了解危石的具体情况。

日落时分,吴平一行蹒跚下山。虽然当天的气温只有5摄氏度,但他们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湿。山脚下,一列动车呼啸而过,车窗透出旅客们欣喜的笑容。“车里的旅客不知道咱们是谁,但知道所坐的车很安全,这样我们就很知足了!”吴平望着远去的列车,疲惫的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这群“峭壁行者”在“云端”之上为钢铁动脉清除“隐形杀手”。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但满手的老茧和难忘的疤痕见证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承诺。